作为大连中车大齐车辆有限公司唯一双师型人才王有君,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多年来致力于研究新技术、新工艺,攻克了20多项铁路装备焊接技术的“短板”,有6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授权,多项创新成果应用到8000多辆铁路高端出口车生产上,累计创造经济价值2300多万元。
2011年在生产异种钢结构组成的出口车时,焊缝出现了微小焊接裂纹,引起他高度警觉。于是,他对板材和焊材的复检进行反复深入分析,最终确认:导致裂纹的主要因素是规定使用的焊接材料含硅、硫量偏高,建议调整焊材的化学成分,降硅、降硫、降镍,提高锰含量,并通过了大连交通大学的研究认可。经过几千辆车的验证,不仅完全满足技术标准要求,每年还节约成本100万元左右。
2016年,公司承接了生产建造某型舰船钛合金结构分段任务,王有君承担了焊接工艺工作。此前,国内钛合金结构的分段建造全部由某研究所垄断,焊接工艺作为其核心技术严加保密。但经过他反复对不同位置焊缝的波纹形态和焊缝走向等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独自编制完成了《钛合金焊接工艺》等近4万字的3项完整性工艺文件,还在国内首创了利用MIG焊机的特殊程序焊接钛合金的先例,且焊接质量和生产效率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打破了大连地区不能自己生产建造钛合金分段的历史。
几年来,他出色完成了参加出口车生产焊工授课培训任务达4000余人次。
具有德国焊接教师和国际焊接技师资质的他,还根据我国铁路车辆行业用钢特性,创新出“三点、一运、七要素的王有君焊接操作法”,成为集团公司建厂80多年来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表彰的操作法,并在中国铁路装备制造领域广泛推广应用。
王有君也曾荣获大连市“特等劳动模范”、爱岗奉献“大连好人”、“首批大连工匠”;中国北车“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首批辽宁工匠”;“第十一届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诸多荣誉。
据《大连日报》